LOL赛事押注强化仪式教育增强大学思政课实效性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3-01-03 08:42:05

  国家仪式是国家和执政党利用庆典仪式、表彰仪式、悼念仪式、宣誓仪式、外交仪式、军事仪式等各类具体仪式活动来传达主流意识形态、塑造政治认同的一项社会化活动。通过参与国家仪式,个体能够产生与群体相联系的归属感,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因此对现代国家而言,国家仪式在政治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国家合法性的来源之一。

  所谓仪式教育,即我们将国家仪式作为教学资源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实现仪式与思政课的全面结合,充分发挥仪式在凝聚人心、团结社会、传播意识、塑造认同方面的作用。以仪式教育提升大学思政课的实效性,是当前解决大学思政课参与感不足、大学生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不甚理想的重要途径。

  国家仪式的思想性符合思政课打牢大学生思想基础的要求。2019年3月18日,习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当前大学思政课的全部内容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政类课程,也正是在讲述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展现了中国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辉煌历程。大学思政课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底蕴教程知识,是牢固树立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国家仪式通常会以各类规定的程式进行展示,有着丰富的活动内容,其核心是规程之下所蕴含的思想,是代表着国家、社会、执政党所认同并宣扬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坚持,是国家政权稳定、社会和谐发展、党的领导地位确立的关键。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国家仪式的举行,也是为了实现该目标,这也符合思政课要打牢大学生思想基础的要求。

  国家仪式的参与性符合思政课的实践要求。当前大学思政课还没有解决好大学生在其中的参与感不强等问题。因此,众多学者指出大学思政课的改革应以“实践”为导向,强调知行合一,因而有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等全新的观点。国家仪式是一种社会化活动,其核心就在于仪式本身有着个体参与性的特点,需要个人亲身参与现场的各项议程,才能发挥国家仪式的功能,如国庆节的阅兵仪式,既要求广大官兵切实地在广场接受检阅,也要求群众的身体力行来表达欢愉、震撼、骄傲的现场氛围感。再如各类宣誓仪式,不论是入党仪式、入团仪式还是宪法宣誓仪式,宣誓人也必然要亲临现场并依据规定进行相应的动作、语言的意义阐述,这也不能脱离个体的实践LOL赛事押注。可以看出,实践是国家仪式的本质要求。大学思政课以定期举行的各类国家仪式作为“第二课堂”,作为“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带领大学生参与到仪式活动中去,尤其是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在仪式活动中扮演相关的角色,更能强化大学生的认知与理解。

  国家仪式的周期性符合思政课的记忆要求。周期性是国家仪式的重要特征。一般来说,庆典仪式、表彰仪式、悼念仪式、宣誓仪式等都有明确的举行时间,通常是以“周年”为时间计量单位,按规定时间进行仪式活动的安排,如国庆节阅兵仪式作为庆典仪式和军事仪式的综合性国家仪式,一般是按新中国成立年份的五倍数年份来进行仪式活动安排的,如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1984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199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200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2019年均举行了大型的阅兵仪式。国家仪式周期性举行的特点,通过周期性提醒,让记忆变得深刻,也是在循环往复的仪式活动中,集体记忆得以长久延续存在,实现了记忆的代际传播。大学思政课强调的不单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讲授与传播,更重要是要让这样的意识观念深入到每个大学生的内心深处,更好地塑造大学生对国家、对民族、对政党、对文化、对制度的理性认知,帮助个人实现思想上的全新建构。但是,人的思想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是需要长时间反复提醒、不断唤起认知的,这实际上也提示了思想政治的教育应当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不能仅仅将关注点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上,应该通过引导周期性地参与国家仪式的实践行为,让思政课所需要传导的意识观念得到不断复习,强化教育效果。

  内容上:强化思政课与国家仪式的互动性。当前大学思政课教材是以理论讲述为主,缺乏现实维度的实践,与国家仪式活动的开展之间有着需要深入策划与设计的部分,由此才能增强思政课与国家仪式之间的互动性,让仪式教育的实效性在思政课中持续发挥。为此,应充分挖掘思政课教材与国家仪式的关联,将大学思政课的内容、时间点、核心思想与当前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国家仪式充分融合,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有关五四运动、中国的诞生等内容,即可与五四青年节活动、建党日仪式结合起来;《思想道德与法治》中有关道德模范的部分,即可与道德模范评选及表彰仪式等活动结合起来;有关爱国主义的内容,即可与升旗仪式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即可与纪念马克思诞辰的仪式活动结合起来。如此等等,既巩固了教材知识,也通过实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对国家民族历史的认知,增强大学思政课的实效性。

  实践上:强化学生的积极性与主体性。大学生是思政课的主体,思政课的核心作用就在于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培养,而当前大学思政课未能达到理想教育效果的原因,就在于未能很好地调动起大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往往只是教师的单方面内容输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感严重欠缺,自然就导致学生不想学、不爱学和老师消极教、不爱教的状况。2019年3月18日,习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也就是说,要强化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让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思政课之中得到有效发挥,让身体力行的实践成为增强主体性的有效因素。为此,各类仪式活动应破除过去由老师作为主要参与者和展演者的状况,把“主导权”转移给学生,让大学生真正在国庆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烈士纪念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等国家和民族重要的仪式活动中担任策划者、组织者、展演者、反馈者,以此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让大学生主动地接触仪式、掌握知识、转变思想。

  程式上:强化仪式规程的固定性和规范性。国家仪式有着周期性的特征,会在固定的时间间隔后重新、反复举行。不仅如此,国家仪式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活动内容具有固定性LOL赛事押注,如国庆阅兵仪式一般由鸣礼炮、升旗、领导人讲话、领导人检阅、分列式等几个步骤构成,再如入党仪式的流程也往往由奏唱国际歌、党组织负责人致词、新党员宣誓、党员代表讲话等程序构成,其中新党员宣誓是仪式的核心,对宣誓誓词、动作有标准化要求。这些仪式通过展示国家象征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等)、授予成员标志(如戴党徽等)、宣誓、讲话等方式,传递党和人民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品格情操与价值诉求。因而,强化仪式规程的固定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大学思政课在强调与仪式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注重系统性,将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合理地分配到周期性的仪式活动举行时间之中,LOL赛事押注让大学生在参与国家仪式的过程中,有着记忆的提醒、知识的重复,也有着内容的增进、观念的提升,既增强了意识观念,也不会觉得枯燥无聊。

  [本文系2020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政治认同视阈下的当代中国国家仪式研究”(项目号:QN20200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