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身行业的2021年12件关键事件 年度总结云顶国际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3-03-24 23:25:41

  云顶国际云顶国际但变化总是缓慢而细微,局部的更新和变化一直在发生。这次年度盘点,我们换种形式,从今年12个月中各选一条新闻,重走2021年,感受行业走向。

  Keep在疫情爆发后连续完成2轮融资,一个核心变化是定位的重新锚定,明确家庭健身为最核心场景,在这个基础上搭建内容+器械+服务+饮食+服装等的闭环。经过多次业务线调整后,Keep今年对线下的态度也已明确:Keepland上海门店关闭,转而用更轻的合作店模式扩张,奥美氧舱、一兆韦德、美格菲、源力悦体,都是合作对象。

  作为体育行业自2014-15年潮起后涌现的少数独角兽之一,Keep一直备受行业内外关注,今年关于它上市的各种传言也一直没有断过,作为未来可能的中国“互联网+健身第一股”,它的一举一动都引人注目。

  将主场选在客厅,用户洞察自然也不同。艾瑞咨询《2021年中国智能运动健身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以传统线下健身方式进行锻炼的人群在健身方面呈现低消费的特点,每年为健身花费500元及以下的占比达45%云顶国际。年龄主要集中在31岁以上,其中41岁以上人群占比达49%。而使用智能健身App的健身人群每年在健身上的开销更高,5000元以上的占比共达到30%。年轻群体占比也较高,30岁以下达50%以上。36氪的《2021中国年轻人运动图鉴》则显示,宅家训练是年轻人新宠,44.44%的00后都更喜欢居家锻炼,而不是去室内运动场馆。并且越年轻,这种偏好越明显。

  也就是说,年纪越大越喜欢去场馆锻炼,年轻人则喜欢在家训练吗?也不尽然。还需考虑地域因素,毕竟越是低线城市,有优秀线下健身场馆空间的概率就越低,线上内容相较自然更有吸引力,这也意味着健身线下服务下沉的机会。

  回到Keep,年轻人占比更多、轻度训练需求占比更多的家庭健身市场,是他们签下易烊千玺,强调「自律给了我们快乐的自由」的出发点之一,毕竟没几个在家训练的消费者脑子里想着的是超越自我和突破极限。轻一点,更亲民。

  2月28日,爱动健身宣布完成来自小米和顺为资本的过亿人民币C轮融资。这是今年互联网科技巨头入局健身的缩影,此后百度旗下的小度推出健身镜、华为推出健身电踏车、苹果更新健身课程流媒体服务Fitness+、小米投资智能运动企业云麦科技,我们甚至还看到百度开始招聘健身教练。

  健身市场一直都被认为潜力无限,而随着聚光灯集中,居民健康意识增强,这块蛋糕自然也引起了“外来者”巨头的胃口。

  这一趋势在商业健身房早已发生,如Apple Watch在2017年推出Apple GymKit,让Apple Watch和运动器械配对,同步心率、速度、卡路里消耗等数据。但商业健身房是个分散市场,较难提高覆盖率,而近两年火热的家庭健身市场就不一样了,将健身器械融入智能家居十分自然,可控性更高覆盖起来也更方便。

  巨头的加入有助于健身消费的推广,他们做的产品也往往不会显得那么硬核。比如百度的添添智能健身镜主打快乐健身,提供飞机大战等体感游戏。华为的健身电踏车D1,主打室内健身+户外出行的生活方式,宣传中自称是一辆能骑出去的动感单车。

  当然了,就像健身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互联网乃至物联网逐渐成为标配的时候欧,健身赛道的新生代企业下一步注定将被巨头纳入麾下吗?

  3月16日,北京市体育局与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北京市体育健身行业预付费服务合同》公开征求意见,并在4月正式实施,后者对合同双方的违约责任、合同变更解除、退费方式、争议处理等内容作了明确约定。例如甲方自签署合同次日起有7天冷静期,未开卡使用的情况下有权无条件解除合同。

  需要注意的是,私教课和体育技能培训不适用于本合同。同时,示范文本供参照使用,并非强制执行。加强对于预付费的监管是这几年全国常态,《上海市体育健身行业会员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版)》也于1月推广使用。

  2020年9月,威尔仕曾宣布线上线下价格全国统一,主流会籍产品登陆电商平台,但6月我们发现天猫和大众点评已经下架月卡和季卡相关产品。健身行业重现金流的运营模式很难短期内改变,这也使得对预付费的监管措施大多停留在推广,其中的度如何把握是个难题。

  但趋势无法改变,今年已有更落地的政策。11月26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由北京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起草的《北京市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2022年6月1日起施行。消费者自购买预付卡之日起七日内未兑付商品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经营者退卡,经营者应当自消费者要求退卡之日起五日内一次性全额退回预收款。以专门地方立法形式规范预付卡使用管理,北京是首家。

  4月 FITURE完成B轮3亿美元融资:魔镜火热,但首要任务还是培育式拉新

  4月14日,FITURE宣布完成B轮3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多到2行都写不完。家庭智能健身的火从去年烧到了今年,从全球烧到中国。

  Tonal于3月31日宣布完成2.5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4月,Tempo宣布获软银集团超1亿美元投资。国内,5月速境宣布获数千万天使轮融资。6月云麦宣布完成2亿元C2轮融资,10月YESOUL野小兽完成超1亿A轮融资。

  作为一个新事物,健身镜的竞争可谓最激烈,玩家可谓最紧迫。FITURE开放10万个魔镜免费体验名额、拿出10亿元人民币布局城市合伙人做下沉。百度的添添智能健身镜推出的“一年运动300天,免费退全款”活动听起来则更为巧妙,增加日活的同时也便于收集更多的用户数据和反馈。有意思的是参与规则中写道,为避免刷单作弊行为,“可能会提醒参与用户在活动期间内不定期完成语音验证、打卡、拍照、分享朋友圈等任务”,均可见对建立消费者对健身镜为代表的智能健身设备认知的渴望。

  5月,薄荷健康宣布完成D轮融资,在之后的11月他们又宣布完成了一轮融资。

  以食物数据库和体重管理工具起家的薄荷,近年来也经历了几次公司业务转型。目前定位营养健康品牌,构建了“营养科技+健康产品+营养服务”为核心的业务矩阵。

  8月,FitTime睿健时代时隔5年完成1亿元C轮融资,这个曾经聚集了众多核心健身爱好者的平台,将加大在垂直人群健康及医疗需求服务探索的投入力度,预计将在年内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向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升级。

  器械领域也有相同看法。今年刚刚上线的梵品,在第三方监测平台魔镜市场情报的数据中,双十一第一轮预售榜排到第二。其创始人高宇玄认为,在目前中国,想把运动器械品牌体量做大,要学会与减肥、健美的标签脱钩,“减肥需要配合营养,很少有人真正单靠有氧器械减肥。并且减肥是逆人性的,天花板明显”。

  6月 健萌旗下愤怒袋鼠夜店搏击馆开业:区域新贵崛起,更多精细化的玩法出现

  新开业的夜店搏击馆位于健萌的大本营长沙。但这家以私教包月扩张的健身房早已走出星城布局南京,5月又与银力体育集团达成合作,入驻苏州。

  新一线城市健身的崛起不仅体现在乐刻、超级猩猩等的下沉、威尔仕开放加盟,更落在了这些新一线连锁品牌的崛起。位于杭州的MYFIT在2020年新增门店11家,11个月完成营业额1亿元。福州起步的超鹿在本土拓展了数十家门店之后,今年已经进入广州市场。

  新一线竞争相对没有北上广深大,消费潜力也足,在这个土壤下,无论是社交小团课、私教包月、网红模式,还是按分钟计费、不推销等玩法,能在降低成本、提高留存和活跃率上解决一二,算好账,崛起便有可能。

  7月,金吉鸟这家成立于2005年、长期位居中国连锁健身房俱乐部规模之最的品牌,陷入了全国范围内的生存危机。事实上,金吉鸟欠薪、退款无门,在行业内早已算不上“新闻”。

  5月20日,南京市市场监管局约谈金吉鸟,谈话内容显示金吉鸟存在超过法律规定5000元限额向会员销售预付性质私教课、预付卡销售没有担保措施、销售方式方法不当、退款周期长、公司内部框架不规范等诸多问题。

  漫长的拉扯在年终迎来部分新进展。11月,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南京金吉鸟健身服务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经法院调查已资不抵债,符合受理破产的条件。

  这只是今年传统大型健身房倒闭的缩影,区域型健身房闭店的消息见于各地的社会新闻。随着冬季来临,市场的这种更新又将继续。

  2014年46号文件烧的那把火中,长出了数以千计的新兴健身公司。7年后的今天,资本加持中的企业中,Keep、超级猩猩和乐刻几乎毫无疑问是规模和体量的前三。背后原因很多,但满足了用户需求是一切的基础。

  融资也在继续,8月乐刻获注资入股,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入局。自2015年创立以来,乐刻共计完成了5轮融资,投资方囊括IDG、高瓴、头头是道、华兴、腾讯等。5月6日,超级猩猩宣布完成E轮数亿元人民币融资,由中金资本旗下基金领衔投资,投后估值逼近10亿美元。

  成立超过5年,这两家公司的主要模式已逐渐稳定。乐刻今年主要就是加速扩张,加盟和存量改造业务一起走,同时开始布局家庭健身。今年双十一全平台销售额破3亿,同比增长70.6%,门店来到800家。

  超级猩猩去年下半年启动组织升级,寻求更有效和符合当前阶段的组织形式。今年也在加快扩张,到年底门店数预计会在200家左右,均为直营,新拓展城市长沙。另一方面,定位生活方式品牌的他们推出线上直播课,重新打造App,意欲覆盖用户的更多生活。

  2020年的代餐热今年还在继续,至少在资本层面是这样。列一列,也有1月鲨鱼菲特完成亿元级B轮融资,8月WonderLab完成A轮融资,9月ffit8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当然了,这早已不是一门减肥和健美的生意。这些品牌们的下一步往往是正餐健康化、零食健康化,以及功能性。

  最直接的体现是,12月9日下午,双十二预售期间,打开各家淘宝旗舰店,销量排名第一的分别是:

  跟健身的关系,不能说完全没有,但也是聊胜于无。这些新消费品牌,竞争对手包括薄荷和Keep,也有旺旺、雀巢、良品铺子,甚至陈克明。

  10月Space收购家庭健身公司myShape:健身房和家庭场景的攻防加剧

  是的,又是家庭智能健身。10月精品健身房品牌Space正式全面收购家庭健身公司。合并之后,Space将服务于范围更广的线上健身用户,相应产品也在研发中,不局限于一款设备。

  类似的动作今年还有乐刻推出健身镜、Pure大力推广PURE360,打通线上线下,上线在线健身课程;超级猩猩推出App,同样希望抢占用户在家庭场景的时间。家庭健身怎么少得了商业健身房,只是打通场景这件事,看起来合情合理,但一旦结合器械和课程,战局就莫测起来了。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情是就在近日,据GymSquare报道,莱美中国原CEO姜楠已经正式离职。这家总部位于新西兰的团课健身品牌近年来在中国依靠对俱乐部的课程授权和教练培训两个主业获得快速发展,然而随着中国健身市场尤其是团课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加之疫情推动了各家对健身课程和内容的研发,对莱美的旧有模式造成一定冲击。莱美也试图在C端用户上努力,推出了莱美健身App,但这款App在11月已经下架。

  疫情之下云顶国际,家庭健身的兴起对健身房造成的冲击还会继续,无论如何,不求能获得多少新领土,引进线上工具或内容,逐步会成为健身房标配的一个防守动作。

  11月1日,中田集团官方公众宣布,旗下中田健身工作室已经达到了1010家,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健身房连锁品牌。

  中田的生意模式是顺应人性的体现。对用户,创始人朱兴亮强调中田卖的不仅仅是专业、效果和服务,更注重让会员开心。“所有人花钱都是为了开心买单,享受做人的快乐,精神需求才是王道”。 私教包月的模式也符合“去得越多越便宜”的人性,激励会员锻炼。

  对教练,不接受空降和外部投资,可以成为门店股东的机制,支撑了教练广阔的发展空间,也给了后者提供更好服务、做出更高业绩、身兼保洁和前台数职的理由。

  中田正在将健身行业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复制到美甲、美发、养生等产业,目前门店覆盖全国35个城市。中国整个线下服务业相对落后,这个2013年从健身起步,能否在别的领域再造中田,值得关注。

  当然了,“不那么专业”的中田成为行业规模最大的连锁机构,听起来也许并不是行业发展良好的信号,但真的是这样呢?用户需求是商业经营的起点。规模最大,说明在现阶段满足了最多人的需求(包括从业者和用户)。每个阶段做每个阶段的事情,不利用人性作恶,满足当下需求云顶国际,就是此刻可做的生意。当然了,能顺便再推动一下行业进步,自然锦上添花。

  疫情让我们更加习惯了不确定性,但尽管如此,1月中旬,懒熊体育仍将会把我们每年最盛大的行业活动「体育产业嘉年华」奉献给大家。我们今年的主题不再是奋斗者的形象,而是暂时丢掉“赶路的人、潮前走、和自己赛跑、翻山越岭、蓄势而上”这种思维,做一个梦想者,看看风朝哪边吹、水往哪边流、自己与团队还有什么短板,真正来一次“御风飞翔”。

  在今年的活动中,我们也将留有消费和健身为主题的圆桌论坛,关于这一年中还未说完的观察和趋势,我们会留到这次峰会上。

  欢迎大家届时关注。如果有什么你们想要听到的话题,或者嘉宾,也欢迎在留言区跟我们说。具体的活动内容可看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