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肝病大国,包括乙肝、脂肪肝、其它慢性肝炎在内的多种肝病,患病人数十分庞大。
但在众多的肝病中,有一类肝病,其实需要我们格外重视,尤其是这段时间。因为新冠、甲流、感冒后,这类肝病较易发生,那就是“药物性肝病”。
前几天,新浪微博上有一个新闻热搜——#新冠高峰后现肝损伤小高峰#,介绍的是很多人新冠感染后,检查发现了肝功能损伤。
虽然新冠后出现肝损的原因有很多,但药物性损伤是主要原因之一!今天是“3.18全国爱肝日”,我们希望通过这篇内容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药物性肝病知识。
药物性肝损(英文简称DILD),又叫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病,指的是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物、保健品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
它既可以发生在用药超量时,也可发生在正常用量的情况下,在人群中相当常见。
据流行病学统计,药物性肝损伤占成年人肝炎的10%。而在老年肝炎群体中,这个比例更大,可占到40%。相当于每10个老年肝炎患者中,就有4个是药物性损害引起。
值得注意的是,药物性肝损伤对人体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两极分化,轻症者一般停药后会自行恢复,而重症者则会引发肝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1.20%-30%的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与药物有关; 2.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病死率可高达50%; 3.药物引起的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通常较差,在不实施肝移植的情况下其生存率大约为20%-50%
由此可见,药物性肝损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所有人都有必要重视起来。
除此之外,生物制剂、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等,也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药物中,抗结核药物、中药及抗生素是导致急性肝损伤和重症肝损伤的三个主要原因,所以服用这几类药物一定要遵医嘱服药、肝功能监测!
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轻度的损伤一般很难被发现,最便捷且准确的方式,是做肝功能检查。
因为在临床上,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是排除性诊断,需详细询问可疑用药史和排除其他肝损伤的病因后才可明确诊断。
所以为了让自己更快获得明确诊断和对症治疗,我们需要做的是如实告知用药史,包括了药品、保健品、中药等。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并不低,且危险程度不一,如若出现相关症状,如黄疸(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变深、恶心、呕吐、乏力、虚弱、胃痛、腹痛、食欲减退等,应及时就医。
虽然停药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最重要的一条原则,但在真实情况下,有些患者可能患有较严重的原发性疾病,如结核病、恶性肿瘤,如果停药,可能导致这些原发疾病进展。
所以确诊药物性肝损伤后,不建议擅自停药,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或有较为严重的原发性疾病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停药或替换治疗方案。
是药三分毒,用药需谨慎!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一定要记住不能随便用药,一定要遵医嘱定时定量用药,具体如下:
避免同一种药物叠加使用导致药物过量造成肝损伤。临床上因同时服用多种感冒药引发肝功能、肾功能损伤的时有发生。
很多药物在疗程内容服用一般对身体不会有影响,一旦变成日常用药,天天吃就有损伤肝肾的风险,比如抑制胃酸的奥美拉唑。
这会导致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引发急性肝功能损伤,比如服用他汀时同时吃红霉素。
中药、保健品安全无毒的这种概念真的应该摒弃了,中药是治疗疾病的良药,滥用却会适得其反。